白玉蟾
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(公元1194-1229年)),字紫清,南宋道士,为道教南宗丹鼎派五祖。本名葛长庚,字如晦,又字以阅、象甫、白叟,其号甚多:海琼子,琼山道人,海南翁,武夷散人,神霄散吏,繽庵,鹤奴等。海南琼州人,祖籍福建闽清,出生时,母梦一蟾蜍白物,父早殁,母改嫁雷州白姓人家,故更名白玉蟾。自幼聪颖过人,喜读诗书,过目不忘。12岁举童子科,谙九经,能诗赋,更长于书画篆刻。幼年出家,拜陈泥丸为师。据其弟子彭耜《海南玉蟾先生事实》载,白祖在广东罗浮山拜陈楠(字泥丸,南宗丹鼎派四祖)为师,学道九年,得其丹诀。白祖博学多才,悟性甚高,深得陈楠器重,将其携往福建武夷山中,悉心传授其内丹术。

十二岁举童子科,谙九经,能诗赋,且长于书画。遂笃志玄学,别家遍访名师,苦志修炼,参游各地,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,扔归罗浮,授以金丹火候之法,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,称为琼绾紫清真人。

后出家为道士,师事陈楠九年,陈楠逝后,游历天下,后隐居著述,致力于传播丹道。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,即“南五祖”之五。“南宗”自他之后,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。飞升后封号为“紫清明道真人”,世称“紫清先生”。

白玉蟾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。他除了实现南宗道教组织化的历史使命之外,还在教理教义方面有独到建树。另外,白玉蟾一生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文作品,他的书法绘画、琴棋鉴赏等领域也留下了宝贵遗产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白玉蟾堪称“道教宗师第一文笔”。南宗道教祖师,白真人玉蟾先生,南宋著名道士、道法奇人。祖籍福建闽清,出生于琼州(今海南省),原姓葛,后来因其祖父、父亲相继去逝,母亲改适于白家,玉蟾乃随继父姓。南宋以来,各种史籍传记一般称之为白玉蟾。其字号甚多,或称字如晦、紫清、白叟,号海琼子、海南翁、武夷散人、神霄散吏,等等。他既是南宗道教的实际创始人,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、书法家、养生家、思想家。由于其杰出的文化贡献,玉蟾祖师颇受后人推崇。元明以来,白玉蟾不仅在道教中具有很高地位,而且在民间社会也有很大影响。

应梦而生,幼年聪慧

作为一位传奇性很强的道门高士,白玉蟾到底出生于那一年?至今没有一致说法,但根据白玉蟾嫡传弟子彭耜所撰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的记载,玉蟾祖师生于宋绍熙甲寅(公元1194年)三月十五日,笔者以为这个记载是可靠的。

种种资料显示,白玉蟾的名字乃是因梦而起。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谓其母亲怀孕时,梦见一物如蟾蜍,生下来之后,就取名“玉蟾”。另外《神仙通鉴》等书则谓:父振业“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,是夕产子,母即以玉蟾名之,以应梦。稍长,又名长庚。”这两种说法,前者为母亲做梦,后者为父亲做梦,但都表明玉蟾祖师的名字的确因梦中的蟾蜍而起。这个梦实际上暗示:玉蟾祖师乃是蟾蜍化身。当然,这“蟾蜍”并非一般,它或许与上古时期嫦娥奔月化身为蟾蜍有关,因为嫦娥化身蟾蜍,意味着长生不老、与天同寿,而白玉蟾“又名长庚”也是长寿的意思。

白玉蟾禀性聪慧,少年时即熟悉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《道德经》《阴符经》等古代经典,能诗赋,擅长书画。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谓之“七岁能诗赋,背诵九经”,唐胄修纂的《琼台志》称其“年十二应童子科”。《神仙通鉴》之《白真人事迹三条》说白玉蟾“天资聪敏绝伦,龆龄时背诵九经,十岁自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,主司命赋织机诗,应声咏曰:‘大地山河作织机,百花如锦柳如丝。虚空白处做一匹,日月双梭天外飞。’主司意其狂,弗录,遂拂袖归”。这篇记述关于“应童子科”的年岁与《琼台志》的描述略有出入,但都显示了少年的白玉蟾横溢的才华和飘逸的个性追求。

师从高士,游历四方

白玉蟾是怎样走上学道之路的?向来有许多不同说法。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谓其“师翠虚陈泥丸先生而学道焉”,这说明白玉蟾是由于陈泥丸先生的接引而步入道门的。陈泥丸即陈楠,金丹派南宗尊为第四代祖师。由于白玉蟾天资聪颖,且有诚笃之心,陈泥丸看重了这个徒弟。于是,白玉蟾“得太乙刀圭之妙,九鼎金丹之书,长生久视之术,紫霄啸命风霆之文,出有入无飞升隐显之法”。

白玉蟾是在什么时候跟随陈泥丸学道的呢?他自己写的《毕竟凭地歌》透露了信息:“开禧元年中秋夜,焚香跪地口相传。”诗句中的“开禧元年”即公元1205年,这一年白玉蟾11岁,恰是学习好年华,白玉蟾入于陈楠门下。有趣的是,从《毕竟凭地歌》开头描述的“我生不信有神仙,亦不知有大罗天,那堪见人说蓬莱,掩面却笑渠风颠”四句来看,白玉蟾本来不相信神仙存在,而且对于“大罗天”等天上仙境也一无所知。他之所以拜陈楠为师,是因为“翠虚真人与我言,他所见识大不然”,陈楠先生给少年白玉蟾讲了很多道理,白玉蟾终于明白修道的重要性,于是决心追随陈楠学道修道。按照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的陈述,白玉蟾是在得到陈泥丸祖师传授之后,“始弃家,从师游海上,号海琼子,至雷州”。可见,白玉蟾拜了师父,就跟随陈楠出游了。

白玉蟾跟随陈楠先生学道,在开头并没有得其秘授诀窍,而是学习一些普通的道教知识。经过了好多个年头,陈楠先生才将其平生所得道要传授给白玉蟾。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谓:“嘉定癸酉,翠虚假水解于临漳,复出于武夷,悉受诸玄秘。先生尽得其旨,乃披发佯狂,走诸名山,足迹几遍。人有疾苦,或草或木,或土或炭,随所得予之,饵者辄愈。”文中的“嘉定癸酉”,即公元1213年。这一年,陈楠先生在河北省的临漳县以“水解”的方式“升仙”而去,但不久后却又出现在武夷山。就是在武夷山的时候,白玉蟾得到了陈楠先生的真传。从此,白玉蟾披头散发,像个疯子似的,游历四方。

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记载,壬午(1222年)孟夏,白玉蟾上书朝廷,分析天下局势,但奏章却不能直达天听。白玉蟾感到有些沮丧,遂喝酒解闷,却不料被官府抓捕,关押了一个晚上才放出来。时有臣僚上奏天子,控告白玉蟾“左道惑众”,但白玉蟾临危不惧,依然是神仙气派。那一年十月,白玉蟾到了临江军慧月寺之江月亭。饮酒正酣,袖中露出一首诗,与诸从游叙谈。“未及展玩,已跃身江流中,诸从游疾呼舟人援溺。”这时候,白玉蟾冒出水面,摇手制止舟人的举动,而后沉入水中。可是没过多久,有人又看见白玉蟾出现在融州的老君洞。像这种神奇故事在其他书里还有不少。

从嘉定癸酉(1213年)到嘉定壬午(1222年),共计九年时间,这是白玉蟾修道体道时期。他用了九年时间苦修,终于脱胎换骨。对此,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有个简短的评论:“按尹子曰:十年死者,十年得道,是得道之速也;百年死者,历久得道,是得道之晚也。”在彭耜看来,白玉蟾用了九年修炼就得道,这是特别有悟性,也是很有道缘的。他用了九年时间就得道,比起尹子说的“十年得道”还早一年,难怪后人对其刮目相看。

白玉蟾之所以在道教中具有很高地位,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金丹派南宗,使其道法发扬光大。

艺文弘道,率情任真

作为南宗道教的领袖,白玉蟾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。伴随着他的修道、传教的生涯,是数量众多的诗文作品的问世和流布。